【摘要】[单选题]成语“祸起萧墙”出自()。 A《论语》 B《孟子》 C《左传》 D《战国策》 参考答案:A [单选题]“泪添九曲黄河溢,恨压三峰华岳低”所用的修辞方法是()。 A夸张、用典、比喻 B夸张、对偶、比喻 C对偶、比喻、拟人 D用典、夸张、对偶 参考答案:B [单选题]《苦恼》中,人与马的对比体现在()。 A人像“幽灵”,马像“蜜糖饼” B姚纳挨“脖儿拐”,马挨鞭
[单选题]成语“祸起萧墙”出自()。
A《论语》
B《孟子》
C《左传》
D《战国策》
参考答案:A
[单选题]“泪添九曲黄河溢,恨压三峰华岳低”所用的修辞方法是()。
A夸张、用典、比喻
B夸张、对偶、比喻
C对偶、比喻、拟人
D用典、夸张、对偶
参考答案:B
[单选题]《苦恼》中,人与马的对比体现在()。
A人像“幽灵”,马像“蜜糖饼”
B姚纳挨“脖儿拐”,马挨鞭子
C姚纳死了儿子,马死了崽儿
D没有人听姚纳诉说,马却听其诉说
参考答案:D
[单选题]郭沫若诗集《女神》收录有诗作()。
A《雨巷》
B《炉中煤》
C《恢复》
D《棠棣之花》
参考答案:B
[单选题]陆游的《关山月》(和戎诏下十五年)的线索是()。
A歌舞
B月夜
C泪痕
D笛声
参考答案:B
[单选题]屠格涅夫的成名作是()。
A《罗亭》
B《猎人笔记》
C《木木》
D《阿霞》
参考答案:B
[问答题]阅读下面一段课文,回答下列问题:
问者曰:“以予之道,移之官理可乎?”驼曰:“我知种树而已,官理非吾业也。然吾居乡,见长人者好烦其令,若甚怜焉,而卒以祸。旦暮吏来而呼曰:‘官命促尔耕,勖尔植,督尔获,早缫而绪,早织而缕,字而幼孩,遂而鸡豚。’呜鼓而聚之,击木而召之。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,且不得暇,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?故病且怠若是。则与吾业者,其亦有类乎?”
(1)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。
勖:
字而:
遂:
劳:
病:
怠:
(2)将“以子之道,移之官理可乎?”译成现代汉语。
(3)将“长人者,好烦其令,若甚怜焉,而卒以祸”译成现代汉语。
(4)简要分析这段文字的写作特点,并说出这样写的好处?
参考答案:
(1)勖:勉励。字:养育;而:你,你们。遂:成长。劳:慰劳。病:困苦。怠:疲劳。
(2)把您种树的理论,用到为官治民上,行吗?
(3)那些做官的喜欢颁布繁多的政令,似乎是很爱惜百姓,但最终却给百姓带来了灾难。
(4)这段文字的写作的特点是采用了类比的方法,即以种树之道“移之官理”。郭橐驼种树贵在得树之天性,为政也贵在使民得其天性。而那些不善种树的人的做法,与“好烦其令”的为官者是一样的。这样写体现了作者善于以小见大,在平凡的种树中寄寓了深刻抽象的哲理和治民之道。
[问答题]阅读《太史公自序》作品片段,回答下列问题:
太史公曰:“唯唯,否否,不然。余闻之先人曰:‘伏羲至纯厚,作《易》八卦。尧舜之盛,《尚书》载之,礼乐作焉。汤武之隆,诗人歌之。《春秋》采善贬恶,推三代之德,褒周室,非独刺讥而已也。’汉兴以来,至明天子,获符瑞,封禅,改正朔,易服色,受命于穆清,泽流罔极,海外殊俗,重译款塞,请来献见者,不可胜道。臣下百官力诵圣德,犹不能宣尽其意。且士贤能而不用,有国者之耻;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,有司之过也。且余尝掌其官,废明圣盛德不载,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,先人所言,罪莫大焉。余所谓述故事,整齐其世传,非所谓作也,而君比之于《春秋》,矣。” 于是论次其文。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,幽于。乃喟然而叹曰:“是余之罪也夫。是余之罪也夫!身毁不用矣!”退而深惟曰:“夫《诗》《书》隐约者,欲遂其志之思也。昔西伯拘羑里,演《周易》;孔子厄陈、蔡,作《春秋》;屈原放逐,著《离骚》;左丘失明,厥有《国语》;孙子膑脚,而论兵法;不韦迁蜀,世传《吕览》;韩非囚秦,《说难》《孤愤》;《诗》三百篇,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。此人皆意有所郁结,不得通其道也,故述往事,思来者。”于是卒述陶唐以来,至于麟止,自黄帝始。
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。
参考答案:
堕:同“隳”()毁。谬:错误,差错。缧绁:
原是捆绑犯人的绳索,这里引申为监狱。
[问答题]阅读《宝玉挨打》中的一段文字,然后回答下列小题。
“早听人一句话,也不至今日。别说老太太、太太心疼,就是我们看看,心里也——”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,不觉的就红了脸,低下头来。
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说话者是怎样的一个人?
参考答案:
2.薛宝钗这一席话表现了其对宝玉的关心,却也认为宝玉平日品行不端、不求仕途、挨打活该。她深谙为人处世之道,谨遵封建礼制规矩,待人周到、八面玲珑,这说明她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熏陶的贵族少女。
[问答题]
(一)阅读钱钟书《论快乐》巾的一段文字,然后问答30-32小题。
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,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。小孩子初生了下来,吃饱了奶就乖乖地睡,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,虽然它身体感觉舒服。缘故是小孩子时的精神和肉体还没有分化……洗一个澡,看一朵花,吃一顿饭,假使你觉得快活,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,花开得好,或者菜合你口味,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……要是你精神不痛快,像将离别时的筵席,随它怎样烹调得好,吃来只是土气息,泥滋味。那时刻的灵魂,彷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,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,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。
作者从什么角度来论证这一观点。
参考答案:
作者从日常生活的经验和体会出发论证了这一观点。
⊙ TAG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