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摘要】1[.单选题]孔子的思想核心是()。 A.民本思想 B.仁和礼 C.严刑峻法 D.自然无为 [答案]B 2[.单选题]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语录体散文集是()。 A.《庄子》 B.《论语》 C.《孟子》 D.《韩非子》 [答案]B 3[.单选题]《季氏将伐颛臾》选自()。 A.《论语》 B.《孟子》 C.《庄子》 D.《荀子》 [答案]A 4[.单选题]“既来之,
1[.单选题]孔子的思想核心是()。
A.民本思想
B.仁和礼
C.严刑峻法
D.自然无为
[答案]B
2[.单选题]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语录体散文集是()。
A.《庄子》
B.《论语》
C.《孟子》
D.《韩非子》
[答案]B
3[.单选题]《季氏将伐颛臾》选自()。
A.《论语》
B.《孟子》
C.《庄子》
D.《荀子》
[答案]A
4[.单选题]“既来之,则安之”这句古语出自()。
A.《论语》
B.《庄子》
C.《孟子》
D.《左传》
[答案]A
5[.单选题]《季氏将伐颛臾》本文中,孔子用“周任有言曰:陈力就列,不能者止”为论据来驳斥冉有推卸责任的行为,这种论证方法属于()。
A.对比论证
B.类比论证
C.归纳论证
D.演绎论证
[答案]D
6[.单选题]《季氏将伐颛臾》本文中,孔子用“危而不持,颠而不扶”批驳冉有,所用的修辞手法是()。
A.排比
B.比喻
C.比拟
D.夸张
[答案]B
7[.单选题]“陈力就列,不能者止”作为论据,其性质属于()。
A.历史事实
B.现实事例
C.名人名言
D.比喻
[答案]C
8[.单选题]《季氏将伐颛臾》所体现出的孔子的政治主张是()。
A.治国以法、为政以德
B.无为而治、顺其自然
C.隆礼重法、为政以德
D.治国以礼、为政以德
[答案]D
9[.单选题]下列《季氏将伐颛臾》本文所运用的论据中,属于历史材料的是()。
A.且在邦域之中矣
B.先王以为东蒙主
C.是社稷之臣也
D.虎兕出于柙
[答案]B
10[.单选题]下列议论文中,属于驳论的是()。
A.《寡人之于国也》
B.《论快乐》
C.《季氏将伐颛臾》
D.《论毅力》
[答案]C
11[.单选题]成语“祸起萧墙”出自()。
A.《论语》
B.《孟子》
C.《左传》
D.《战国策》
[答案]A
12[.单选题]《季氏将伐颛臾》中用“危而不持,颠而不扶”说理,其论证方法属于()。
A.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对立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
B.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
C.由个别到一般
D.由一般到个别
[答案]B
13[.问答题]阅读《季氏将伐颛臾》中的一段文字,回答下列问题:
季氏将伐颛臾。冉有、季路见于孔子曰:“季氏将有事于颛臾。”孔子曰:“求!无乃尔是过与?夫颛臾,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,且在邦域之中矣。是社稷之臣也,何以伐为?”
(1)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。
无乃:
是:
过:
以为:
是:
(2)在这段文字中,孔子的观点是什么?
(3)在这段文字中,孔子运用了哪些种类的论据?举例说明。
(4)在这段文字中,孔子运用了哪些论据论证论点?
(5)在这段文字中,孔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?
(6)选出这段文字中所运用的反诘句。
[答案](1)无乃:岂不,恐怕。是:复指前置宾语“尔”。过:责备。以为:把……作为。是:指示代词:这。
(2)孔子的观点是:季氏攻伐颛臾是错误的。
(3)运用了事实论据中的历史材料,如“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”;事实论据中的现实材料,如“且在邦域之中矣”,“是社稷之臣也”。
(4)孔子反对伐颛臾的理论依据是:治国以礼。具体论据有三:第一,从历史看,“夫颛臾,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”。即颛臾是先王任命的东蒙山的主祭者,伐先王所封属臣,非礼。
第二,从地理位置看,“且在邦域之中矣”,即颛臾在鲁国境内,对鲁国构不成任何威胁,没有理由伐。第三,从等级制与现实表现看,“是社稷之臣也”,颛臾是安分守己的附属国,伐之非礼。
(5)属于演绎论证法。如“夫颛臾,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”。暗含大前提:伐先王所封国非礼;小前提:颛臾为先王所封国;结论:伐先王所封颛臾非礼。“且在邦域之中矣”,暗含大前提:伐邦域中之国非礼;小前提:颛臾为邦域中之国;结论:伐颛臾非礼。“是社稷之臣也”,暗含大前提:伐社稷之臣非礼;小前提:颛臾是社稷之臣;结论:伐社稷之臣颛臾非礼。
(6)“无乃尔是过与?…‘何以伐为?”
14[.问答题]阅读《季氏将伐颛臾》中的一段文字,回答下列问题:
孔子曰:“求!周任有言曰:‘陈力就列,不能者止。”危而不持,颠而不扶,则将焉用彼相矣?且尔言过矣,虎兕出于柙,龟玉毁于椟中,是谁之过与?”
(1)将“陈力就列,不能者止”译成现代汉语,并说明孔子引用这两句话作为论据的性质,所表达的观点,所运用的论证方法。
(2)将“危而不持,颠而不扶,焉用彼相矣”译成现代汉语,并说明孔子用这两句话作为论据的性质,所表达的观点,所运用的论证方法。
(3)将“虎兕出于柙,龟玉毁于椟中”译成现代汉语,并说明这两句话的双重喻义。
(4)本段选文运用了哪些修辞?并举例说明其作用。
[答案](1)“如果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,就接受任职;如果不行,就该辞职让位。”理论论据中的名人名言;批评冉有、子路的失职,驳斥了冉有推卸责任的说法;引名人名言说理属于由一般到个别的演绎论证,大前提:陈力就列,不能者止;小前提:你们在职位上却没有尽职;结论:应尽职劝阻,不能陈力尽责,即失职,该辞职让位。
(2)“盲人站立不稳,不去扶持;将要摔倒了,又不去搀扶,那么又何必要用搀扶盲人的护理人呢?”
事实论据中的比喻材料;批评冉有、子路的失职,驳斥了冉有推卸责任的说法;由个别到个别的类比法:以不能搀扶盲人的相类比不能辅佐季氏的臣,同为失职。
(3)“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了出来,龟甲美玉在匣子里被毁坏。”
双重喻义:先说单句表层喻义,将季氏比作虎兕,虎兕出于柙,喻季氏出兵侵略;将颛臾比作龟玉,龟玉毁于椟中,喻颛臾无辜受难。再说两句整体深层喻义,将冉有、季路比作守柙护椟之人,说明无论季氏出兵侵略,还是颛臾无辜被毁,冉有、季路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。
(4)引用:“周任有言曰:‘陈力就列,不能者止。’”作用:引名人名言增强说服力。
比喻:危而不持,颠而不扶;虎兕出于柙,龟玉毁于椟中。作用:形象生动,通俗易懂。反诘:“焉用彼相矣?是谁之过与?”作用:强调对方身在其位,不能陈力尽职。
15[.问答题]阅读《季氏将伐颛臾》中的一段文字,回答下列问题:
冉有曰:“今夫颛臾,固而近于费,今不取,后世必为子孙忧。”孔子曰:“求!君子疾夫舍曰‘欲之’而必为之辞。丘也闻有国有家者,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贫而患不安。盖均无贫,和无寡,安无倾。夫如是,故远人不服,则修文德以来之;既来之,则安之。今由与求也,相夫子,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,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,而谋动干戈于邦内。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,而在萧墙之内也。”
(1)将“君子疾夫舍曰‘欲之’而必为之辞”译成现代汉语,并说明孔子这句话所表达的观点。
(2)将“故远人不服,则修文德以来之;既来之,则安之”译成现代汉语,并说明孔子这句话所表达的观点。
(3)将“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,而在萧墙之内也”译成现代汉语,并说明孔子这句话所表达的观点。
(4)这段文字表达了什么观点?
(5)这段文字在论证方法上有何特色?
[答案](1)“君子最痛恨那种心里想得到嘴上却不说‘想要得到它’,却一定为了得到它寻找借口的人。”驳斥冉有为攻打颛臾寻找借口。
(2)“远方之人还不归服,便再完善文德教化来使他们归顺。已经使他们来了,就得使他们安居下来。”
孔子表达的观点是:为政以德。
(3)“我担心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,而在鲁君啊!”
指出季氏伐颛臾的危害:季氏专权,又要扩张势力范围,这必然激化与鲁君的矛盾,发动不义之战,授鲁君以柄,后必有灾,这才是季氏真正的忧患之所在。
(4)驳斥冉有为攻打颛臾寻找借口,提出为政以德的观点。
(5)驳中有立,驳立结合,通过立论来驳斥对方的观点。
⊙ TAG: